自古剑侠出异域

唐传奇《昆仑奴》写武艺高强的磨勒,在为崔生解决爱情难题时展现了种种神妙武功,现在看来也算是中国较早写武林高手的篇章之一。这个故事流传深远,后来明朝的梁伯龙作《红绡杂剧》,与《红线女》并称《双红剧》。另外,梅禹金作有《昆仑奴杂剧》。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引入了“异域风情”的元素,“昆仑奴”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黑皮肤马来人,在唐代有很多人来到长安,充当各种杂役、仆人,甚至武士。唐代国力强盛,风气开明,陆路海路都敞开贸易,商旅往来密切,丝绸之路上各种商队频繁进出,宗教人士如印度僧人大量来到长安,基督教、伊斯兰教也都传入中土,路途遥远的到罗马帝国、东非,不远不近的到中东、印度及南亚,近的有越南、泰国、菲律宾、日本、韩国等,一时首都长安称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城,各色人等悠然杂处。阅读唐传奇,是了解这个特殊时代各种生活、习俗和习惯的很重要途径。

《昆仑奴》写身为“千牛”的崔生受父命去探望生病的高官“一品”——据考证可能是为唐代复国有功的大将军郭子仪——他长得漂亮,性情温和,言谈举止又优雅,因此郭子仪很喜欢他。那时,有三位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侍女正在剥樱桃,剥好之后还“沃以甘酪”,穿红衣服的女子端了一碗请崔生品尝。可见当时食物之讲究,看起来很像现在的西餐。不过,当时的“甘酪”跟现在的“干酪”不完全相同,恐怕是像炼乳一样浓稠的奶制品。然而,崔生年轻,有些羞怯,不好意思吃。“一品”郭子仪又命红衣女子用调羹舀了喂他吃。之后,故事的最重要部分开始浮现了:红衣女子唐传奇《昆仑奴》写武艺高强的磨勒,在为崔生解决爱情难题时展现了种种神妙武功,现在看来也算是中国较早写武林高手的篇章之一。这个故事流传深远,后来明朝的梁伯龙作《红绡杂剧》,与《红线女》并称《双红剧》。另外,梅禹金作有《昆仑奴杂剧》。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引入了“异域风情”的元素,“昆仑奴”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黑皮肤马来人,在唐代有很多人来到长安,充当各种杂役、仆人,甚至武士。唐代国力强盛,风气开明,陆路海路都敞开贸易,商旅往来密切,丝绸之路上各种商队频繁进出,宗教人士如印度僧人大量来到长安,基督教、伊斯兰教也都传入中土,路途遥远的到罗马帝国、东非,不远不近的到中东、印度及南亚,近的有越南、泰国、菲律宾、日本、韩国等,一时首都长安称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城,各色人等悠然杂处。阅读唐传奇,是了解这个特殊时代各种生活、习俗和习惯的很重要途径。

《昆仑奴》写身为“千牛”的崔生受父命去探望生病的高官“一品”——据考证可能是为唐代复国有功的大将军郭子仪——他长得漂亮,性情温和,言谈举止又优雅,因此郭子仪很喜欢他。那时,有三位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侍女正在剥樱桃,剥好之后还“沃以甘酪”,穿红衣服的女子端了一碗请崔生品尝。可见当时食物之讲究,看起来很像现在的西餐。不过,当时的“甘酪”跟现在的“干酪”不完全相同,恐怕是像炼乳一样浓稠的奶制品。然而,崔生年轻,有些羞怯,不好意思吃。“一品”郭子仪又命红衣女子用调羹舀了喂他吃。之后,故事的最重要部分开始浮现了:红衣女子送崔生出门,并且给他发了密码:“立三指,又反三掌者,然后指胸前小镜子……”这里包含了三种信息,可是崔生一个也不明白。回到学校里后,因为思念红衣女子,又破解不了女子发出的密电码,因此怏怏不乐,每天形容憔悴、无精打采的。这时,故事的真正主人公磨勒才出场。

大家阅读文言文小说,也可以感受到叙事中各种技巧所展现出来的魅力。通常,我们说到一个主人公例如磨勒时,不是急吼吼地立即把他写出来,而是先写一个次要的人物和次要的事情,再慢慢地带出故事的核心人物。这样,有个轻重缓急,也有个先后次序的衬托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崔生已经是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少年了,看起来也很聪明,可是他根本破解不了红衣女子的密码,而只能发愁哀叹。而磨勒不仅武艺高强,还智慧超人,他一听崔生说了缘由,就说,嗨,小事一桩!公子怎么不早说呢?早说我就帮你解决了,省得你在这里愁肠百结,胡思乱想。崔生一听,原来如此。磨勒又说,“一品府”有猛犬看守,等闲人根本无法靠近“其警如神,其猛如虎。即曹州孟海之犬也”这样的凶恶猛犬,“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”。吃完喝好,磨勒携链椎出门,一顿饭工夫就回来了,说已经把“曹州孟海之犬”击毙了。

接着,是磨勒展现本事的简洁描写:“是夜三更,与生衣青衣,遂负而逾十重垣,乃入歌妓院内,止第三门。”

在这里可以看到,磨勒的轻功多么高,他背着一个成年男子崔生翻越十重高墙,轻松地找到歌妓院内,停在第三院门外……等崔生、红衣女子说过话后,磨勒把红衣女子的各种衣物细软背出去,往返三趟,看看天要亮了,又把两人背在身上,“飞出峻垣十余重”。从此,红衣女子藏在崔生家里,过着幸福的日子。两年后,红衣女子去曲江看花,被“一品”家人发现并记认回报,“一品”把崔生找来责问,崔生害怕,把事情从头到尾招认出来,还说这都是磨勒干的。“一品”虽然认为是红衣女子有大过错,但很大度地说,既然跟了崔生很久了,就不再追问,但对于磨勒,却要“为天下人除害”。于是派了五十名甲士,前去崔生府上围捕磨勒。这时候,磨勒显示出更加高妙的轻功,他手执匕首“飞出高垣,瞥若翅翎,疾同鹰隼”,其轻盈敏捷程度,如同猛禽鹰隼一样。

故事写到这里是最紧张的部分,昆仑奴为成全崔生和红衣女子而遭到“一品”的追杀,不得不逃离长安,而“一品”得知五十甲士都无法捉住磨勒,也感到害怕,每天派很多卫兵守护自己,而不敢懈怠。后来过了很久,人们在洛阳又看到了磨勒。这位异域奇人正在卖药,但他一点都没有衰老,还跟以前一样。

《昆仑奴》是唐传奇中写“剑侠”类最生动的作品之一,现在细细读来,仍觉得生动异常,而“昆仑奴”磨勒的形象真是呼之欲出。当时人们对来自异域的各种奇人珍物都十分好奇,各种植物、矿物的神奇药用功能,各种珍宝包括神奇的武器、仙草和骏马等,在唐代各种典籍上多有记载,在唐传奇里写得更多。美国著名汉学大家薛爱华写了一部研究唐朝物质文明的杰作《撒马尔罕的金桃》,翻译成汉语叫做《唐代的外来文明》,就是专门写唐代出现在中国的各种神奇物品,研究角度之特别,之新奇,令人敬仰。而“侠客”,也是唐传奇中很重要的题材。如《聂隐娘》《虬髯客》《红线》《郭代公》《谢小娥传》等,都算是“侠客”类作品。《聂隐娘》甚至有些“仙剑”的意思,但也可以归入此类。

最早的侠客故事,大概要算司马迁《史记》里的《游侠列传》了,其中写到的朱家、剧猛、郭解,都是一时侠士豪杰。而郭解后来“以德报怨”,又成为新派武侠小说中的经典“台词”。由此可见,到中国武侠源流绵长又绵绵不断的传承。

唐代大诗人杜甫很早就写过赞扬武侠高手的名篇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,诗云: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”诗里写“一舞剑器动四方”的公孙大娘,形神兼备,气盖八方,后来新派武侠小说里剑气纵横的武林高手们的老老老前辈在此啦。杜甫还在诗歌的“序”里说,有一位草书名家张旭,在邺县学习时,常看到公孙大娘舞“西河剑器”而有所感悟,书艺因此大长,遂为一代草书圣手。这种不同技艺的相互影响,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能看到。如观看高山流水有所感悟而作琴曲,如观察鸟兽搏击而发展出各种武术招数。金庸在《笑傲江湖》里就写过江南四友中排名第三的秃笔翁,是用书法来演习武功的高手——他的书法武功虽然高明,却被令狐冲用更高超的独孤九剑所败。

从《史记》“游侠列传”中记载的先秦各种侠士开始,“武侠”成为中国传奇、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,到明代以后的章回小说中,很多作品都写到了拥有高超武功的各类英雄好汉。力气最大的是《说唐全传》里手舞八百斤大铜锤的李元霸,跑得最快的可能是《水浒传》里的神行太保戴宗,水里最厉害的是《水浒传》里的浪里白条张顺,轻功最好的是《三侠五义》里的锦毛鼠白玉堂,如果算上新派武侠小说,轻功第一名似乎应是古龙武侠小说《楚留香传奇》里的楚留香。他武功不算最高强,却是跑得最快的。但是,真要说轻功最好,跳得最高的,可能还是《昆仑奴》里的磨勒。

所谓的“昆仑奴”,据学者考证是来自东南亚的一种黑肤色的马来人,不是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非洲黑人。下面我们会提到,小说家王小波在小说《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》里,可能是把磨勒误认为非洲黑奴了,因此才有“一路小跑回非洲草原”的句法。不过,王小波是一种黑色幽默的笔调,借古讽今,相互映衬,也似乎不必深究。

文中写到磨勒背着崔生“而逾十重垣”,端的轻功厉害非常。这是表现磨勒轻功厉害的第一个细节。第二个细节是磨勒背负着崔生与红衣女两人(就算两人都很瘦,加起来怎么也得一百五六十斤吧)照样是“飞出峻垣十余重”。第三个细节描写磨勒轻功之高妙,是五十甲士围着崔生家要擒拿磨勒,而磨勒手执匕首飞出高墙,“瞥若翅翎,疾同鹰隼,攒矢如雨,莫能中之;顷刻之间,不知所向”。磨勒之利害,可比美国特种部队超高装甲和武器配备的阿帕奇攻击直升飞机,冷兵器完全找不到南北。我读过各种武侠小说,觉得很少有能与《昆仑奴》中写磨勒的轻功之高妙比肩者。弓箭手“攒矢如雨”发箭射击,竟然也毫发无损地跑了。自然,他不是“一溜烟小跑回东非草原”去住在面包树上养儿育女,而是隐居在东都洛阳,混迹于街头卖艺人之间。这也算是“大隐隐于市”的一种生动解释吧。

王小波在《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》里写了一今一古两个男人两个女人,还有一个昆仑奴(黑人),这个昆仑奴与唐传奇中的《昆仑奴》不完全相同,对比后可以发现,相似点还是很多的。王小波小说里,黑先生跑回非洲去了,在《昆仑奴》中,大帅郭子仪派几十个人来捉拿昆仑奴磨勒,但磨勒怀着一把匕首,腾空而去,官兵射出的密集利箭都沾不上他衣服的边。郭子仪为此很后悔派人抓捕磨勒,得罪了这位会飞来飞去的高人,自己性命就很危险了。他听说捉拿磨勒失败,吓得在自己的宅院里多加护卫,整日惶惶不安——“十余年,崔家有人见磨勒卖药于洛阳,容发如旧耳。”这是唐传奇的结尾,那位飞檐走壁的磨勒,仍然悠哉游哉地在中国洛阳卖药,而且“容发如旧耳”。但在王小波的小说里,这位黑漆漆的昆仑奴就跑了,一直小跑回非洲草原去了。

如果把这两个王二分开,现实王二和现实的小胡写一篇,古代王二和古代绝色佳人写一篇,各自发表,这跟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不同?现实中磨豆腐王二和画画小胡,是两个幸存下来的孤儿,住在一幢“冬冷夏热”的、几乎无法居住的房子里,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窘迫状况而努力。他们曾各自有计划,小胡是“白马王子计划”,王二是“绝代佳人计划”,这些浪漫计划都如天方夜谭,如小胡声称要找一个高干子弟,如王二要找一个绝色佳人。这些都比不上唐朝王二那么顺利。唐朝王二有个昆仑奴朋友,可以从大院内搬一个美女来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跳舞。

从浪漫想象到现实凑合,这种故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不断发生,肥皂剧观众也许会觉得这也不错。但王小波有自己的理想,他要把这样的现实,做成一个有趣的叙事背景,他故意淡化处理“文革”这种事件,剩下的是王二和小胡这两个“文革”幸存者继续为了生存而一起努力。小说里也有现实,但王小波不打算受历史大事件的羁绊,不愿跟那个时代的虚假道德伦理沾边,不愿意跟现实世界发生直接关系,于是他就跟唐代历史发生了关系——也不是什么“正经”历史,而是虚构出来的冬天卖狗肉汤、夏天卖阳春面的小摊贩王二和一个来自东非大草原的昆仑奴,他们的友情,最终导致小摊贩王二跟一个绝代佳人有机会“夜奔”到外乡去做豆腐——这也算是“红拂夜奔”故事——“夜奔”在古代传奇故事里是经典母题,较早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夜奔的“凤求凰”——卓文君听到司马相如演奏,因音乐而心心相印,一天夜里相约突然一起跑了,从邛崃跑到成都去摆摊当小贩,又称“当垆买酒”。不管怎么说,古人的故事,还是要比现实有趣得多,浪漫得多,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,为了心中佳人,不惜做无证摊贩,在成都街头摆小摊。司马相如光着上身,只穿着一条布条短裤(裩裤)做烧酒,而美艳绝伦的富家女卓文君,则亲自做老板娘卖酒切肉,这才是真正的浪漫的事嘛。现实中的王二和小胡,为了得到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子,放弃了自己的绝密“白马王子”“绝代佳人”计划,而凑合到一起,竟然觉得也不错。

把历史事件、传奇小说和现代事件糅合在一起,这是王小波小说的魅力之一。但如果缺乏王小波那种特殊的自嘲、谐趣、幽默,把这些事情放在一起,可能适得其反。

读唐传奇,能有王小波这样的成果,倒也不错。

叶开,著名作家,现居上海。责任编校:郑利玲

推荐访问:剑侠 异域 自古